人民日报:北京老旧小区变化多 居民过上新生活
核心阅读
老旧小区改造,关系群众生活质量。近年来,北京将其作为重点工程加以推进,通过改造供水管网、解决停车难题、老楼加装电梯等举措,完善基础设施,改善生活环境。老旧小区换新颜,居民过上新生活。
改造管网
饮水有保障,优质又安全
位于昌平区回龙观街道的龙城花园小区建成于1994年,之前一直由自备井供水。自备井水硬度偏高,小区内部水处理工艺简单,“水碱大”的问题困扰居民多年。同时,小区内部供水管线为普通铸铁管,使用时间长,锈蚀较为严重,出水质量受到影响。
去年,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为龙城花园小区实施了自备井置换工程,同时完成内部供水管网改造工作。改造后的老旧小区供水管线,采用了球墨铸铁管和不锈钢管材,使用年限能达50至70年,抗腐蚀能力强,不易结垢,确保了饮用水水质,提高了供水安全保障能力。
供水、排水、环境卫生……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很多方面,这其中的每一项都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。不同的小区存在差异,很难采用一套方案、一次性解决。针对这种情况,北京市明确提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施“六治七补三规范”。在此基础上,分别编制基础类和自选类两类菜单。其中基础类菜单主要包括节能、安全、市政管线、拆违、环境卫生等与居民生活关系最直接、最现实,也是最紧迫、最困难的事项。自选类菜单包括加装电梯、补建养老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等,可综合考虑小区规划建设条件等情况,因地制宜组织实施。
由于历史原因,北京部分老旧小区采用自备井供水。随着南水进京,为了持续改善居民饮用水水质,提高供水精细化管理水平,北京市要求在2020年底前,在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和城市副中心,基本实现生活用自备井供水全部置换为市政供水,基本完成老旧小区内部供水管网改造并实行专业化管理。
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:北京市2020年自备井置换和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改造工作圆满收官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计完成617个小区(单位)的自备井置换和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改造,其中自备井置换小区(单位)231个,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,新增约30万人用上了安全、优质、放心的市政自来水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北京累计完成1200余个小区(单位)的自备井置换工程和1250个老旧小区内部供水管网改造,受益人口288万人。
增加车位
多渠道筹资,多方式运营
“没有地下停车条件,居民在册登记1100辆机动车,地面停车位却只有近600个。”石景山区八角南里社区党委书记李红霞介绍。八角南里社区,建于上世纪90年代,空间资源有限,居民停车难等老旧小区共同面临的问题,在这里表现得十分突出。解决居民停车难,不能单靠政府,还需积极引入社会资金。
老旧小区改造资金需求总规模较大,近年来资金筹措渠道虽然不断增加,但仍然存在资金总体不足、财政资金不够用、居民和社会资金不愿投等问题。为此,北京市制定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资金政策,明确水、电、光纤等基础类内容以政府出资为主,加装电梯、停车库等自选类内容由居民自愿选择实施,采取社会投资、居民付费和政府补贴方式筹集资金。
借着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,八角南里社区解决停车难的议题上了区长办公会,会议审议通过了建设立体停车楼的方案。在原有平面停车场位置,建一座8层的立体停车楼,可为居民提供273个停车位。停车楼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、使用面积近8000平方米,一共8层,其中地上5层、地下3层。
由于下挖施工难度极大,八角南里社区停车楼基础投资2600余万元,平均每个车位投资约10万元。这么高的投入,如何收回成本?北京静态交通石景山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文兴坦言,短期收回成本比较困难,“我们更多是站在国企角度上,履行社会责任。”
据悉,运营方正在考虑结合小区便民服务提升,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收入。比如,在已满足社区居民停车需求基础上,将八角南里停车楼闲时车位,通过线上预约机制,错时共享给周边单位、写字楼用户。“预约认证机制,主要是为了明确停放时长,兼顾商业停车与居民停车,实现停车行为、停车人员可控。”李文兴告诉记者,在停车服务方面,未来还将在部分车位安装充电桩,充电服务也能带来一定收入。
目前,停车楼对于完成“五证合一”(身份证、驾驶证、行驶证、房产证、户口本)的用户每个月收费300元,其他常住居民停车每个月收费360元。“虽然停车费比之前涨了,但是也在可以接受范围内。大家有地方停车了,小区里环境也跟着变好了。”小区居民史先生对此颇为满意,“最大的变化就是下班不急着回家抢车位了!”
加装电梯
财政有补贴,居民勤协商
新装的电梯耸立在墙外,正方形的轿厢紧贴着楼房,透明的玻璃幕墙,为老楼增添了满满的现代感——这就是海淀区羊坊店街道刚刚完成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程,预计到3月底,水科院南院社区将有3栋楼7个单元的90余户居民使用上新装的电梯。
该社区人口老龄化的现象非常严重,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35%,80岁以上老人占比将近10%。在没有电梯的老楼里,不少老年人拄着拐杖,颤颤巍巍,拉着扶手,一步一步艰难地爬楼梯。近几年,随着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,为老楼加装电梯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、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其实早在2010年,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北京市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的若干指导意见》,对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提出要求。2016年市住建委联合市发改委等印发《北京市2016年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试点工作实施方案》,方案要求各部门简政放权,简化报审流程,为老楼装电梯亮起“绿灯”。虽然有了政策依据,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并没有想象中推进得那么快。在实际操作中,加装电梯仍存在一定困难,如何筹集资金、如何让单元内居民达成共识,是其中症结所在。
为推动工作,北京市出台了增设电梯的财政补贴政策,对电梯购置及安装费用按照每台24万元给予补贴,对因安装电梯产生的管线改移费用根据实际情况再给予补贴,这就为经费筹措减轻了压力。目前北京老楼加装电梯主要有3种模式:业主自筹,企业代建、居民租赁,产权单位出资。除了产权单位出资以外,其他两种都需要居民付费。但相较于业主自筹的模式,代建租赁由业主委托第三方作为实施主体,负责出资增设电梯和后续维护,业主按月或按年缴纳使用费,降低了加装电梯的门槛,居民不再需要一次性支付高额的安装费用。随着首部租赁式电梯落户海淀区北下关大柳树5号院,老楼加装电梯在全市快速推开。
除了筹资难题,居民意见不一也是制约老楼加装电梯的重要原因。“老楼装电梯关键在于协调与沟通,需要得到居民的充分理解与支持配合。为了顺利完成‘增梯’,街道、社区做了大量工作。”水科院南院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郭垣霞介绍,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入户为居民讲解政策,召集居民代表座谈协商。最终,水科院南院社区3栋楼的7个单元均顺利安装了电梯。截至2020年11月底,北京已经完成老旧住宅楼加装电梯1601部,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。
来源:人民日报
猜你喜欢
我们是北京市住建委新媒体矩阵,您身边的安居顾问
微信
微博
今日头条